李梅盯着屏幕里完美无瑕的3d枣花馍,突然想起秀兰说过的话:&0t;馍上的裂纹,是它活着的印记。
    &0t;
    深夜的村委会,全息投影将国际非遗创新峰会的案例投射在窑洞墙上:日本将传统染织工艺与智能变色材料结合,意大利用3d打印复原古建筑细节。
    &0t;这些案例都在强调技术主导,&0t;李梅关掉投影,窑洞瞬间陷入黑暗,&0t;可我们的根,是黄土地啊。
    &0t;秀兰摸黑点燃油灯,跳动的火苗照亮她怀里抱着的布包——里面是厚厚的顾客来信,每一封都写满对&0t;真实温度&0t;的渴望。
    转折出现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清晨。
    美院教授带着跨学科团队匆匆赶来,带来了令人意外的提案:&0t;我们不做数字化复刻,而是用科技还原传统的&039;不可控之美&039;。
    &0t;他们展示的ai算法,能模拟手工雕刻时的力度偏差;3d打印机的喷头经过改造,可再现枣花馍酵时自然形成的褶皱。
    峰会现场,陈家洼的展位没有炫目的全息投影,只有一台特殊的装置:游客戴上手套触摸感应面板,系统会根据压力变化,在屏幕上生成独一无二的枣花图案。
    &0t;这些看似随机的线条,&0t;李梅对着镜头解释,&0t;其实藏着百年间千万双手揉面的大数据。
    &0t;隔壁展位,某虚拟非遗村的数字代言人正在机械地讲解,而陈家洼展位前,秀兰正手把手教外国嘉宾用最传统的模具压出枣花,笑声穿透了展馆的玻璃幕墙。
    回到陈家洼的黄昏,塬坡上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。
    李梅的直播间镜头缓缓移动:老槐树下,孩子们用编程机器人搬运草木灰;秀兰的工坊里,智能温控系统默默守护着老酵头的酵;李虎的车间外,混合雕刻机的嗡鸣与手工刨木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。
    弹幕里,网友们热烈讨论:&0t;原来创新不是抛弃,而是让传统长出新的眼睛。
    &0t;
    老槐树下,建军将珍藏的《护枣经》郑重交给村里的孩子们。
    泛黄的纸页上,墨迹未干的批注与古老的文字交相辉映——那是新一代用现代科学知识写下的传承笔记。
    秀兰端来新蒸的枣花馍,热气升腾间,李梅突然现,馍上的裂纹在灯光下,竟与展厅里ai生成的图案有着奇妙的相似。
    夜风掠过枣林,传来阵阵若有若无的信天游。
    这歌声穿越百年时光,与远处实验室里的数据跳动、车间内的机械嗡鸣,共同谱写出一曲属于陈家洼的,关于根脉与羽翼的新乐章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